古代“九族五服”中的“五服”有几层意思?如何理解“亲不过五服”?
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4:59    点击次数:70

说起“五服”,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,主要是不同的地方,对“五服”在传统习惯上的说法不一致,可以说是众说纷纭,分歧比较大,没有一致的看法。

“五服”在我国历史长河中,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,曾经有过多种含义,在演变过程中,有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,有的含义直到现在仍旧在使用。

1、古代最初“五服”指国都附近地区以外不同区域划分

最初的“五服”概念,与父宗和丧服没有任何关系,指王畿(即古代国都附近的地区)外围,按照五百里划分区域,然后根据从远到远,分别划分为甸服﹑侯服﹑绥服(有的历史文献中又说是宾服)﹑要服﹑荒服,共有五种“服”,统称为五服。

比如《尚书·益稷》之中有这样的记载:

“弼成五服,至于五千。”

《尚书孔传》是这样说的:

“五服,侯﹑甸﹑绥﹑要﹑荒服也。服,五百里。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。”

《尚书·周书·康诰》中则这样记载:

周朝时称“侯﹑甸﹑男﹑采﹑卫为五服。”

从以上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可以看出,古代最初的“五服”,不是指服式、丧服和父宗远近的关系,而是指王城外围之地的以外地区,距离王城的远近之分。这里的“服”,既不是指衣服,也不是指父宗家族世系的代辈数,而是指“服事天子”的不同地区。

2、“五服”是古代统治阶级的五等服式

古代又把统治阶级中制定的天子﹑诸侯﹑卿﹑大夫﹑士五等服式,称为“五服”。

这里虽然指的是服式,也就是服装的样式,以此区分统治者的身份,看到所穿的服就可以辨别其在朝廷所处的地位或官位,总共分为五个等级,但还没有演变为丧事中的丧服和父宗远近关系。

这种“五服”的含义,与上节所说“五服”的含义,哪种出现得早,或者是同时出现,现在已无法探究。有一些历史研究学者认为,应该是王畿外围之“五服”在前,统治阶级中制定五种服式的“五服”在后。

3、“五服”演变为丧服

“五服”演变为丧服,在《礼记·丧服小记》之中已经有了规定,比如书中有“斩衰,括发以麻。”

也就是说,“五服”在古代就已经演变为用来表示父宗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。即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、缌麻五种。

这五种丧服,在我国民间传承比较久,直到现在,我国少数农村办丧事期间,仍旧有这种丧服的传统讲究。但是,大多数地方已经简化了,并没有严格意思上的五服丧服了,一般不会将“五服”与丧服联系起来。

比如,有的地方,主要孝服(不带麻,而是白布)、孝布及孝布缀红布来区分父宗亲疏关系。还有一些地方不再缝制孝服,都有孝布,以孝布的长短(到脚、膝、腰)来区分父宗亲疏关系,并以缀红布来区分孙子辈和未婚女婿、儿媳等。不过,也有一些地方不讲究这种区分了,只有孝子穿草鞋,腰上系草绳手上拿孝棍等。各地风俗不一样,也会有不一样的做法。

图片

4、“五服”指从高祖父到自身五代,还是指“九族”?

现在历史和民俗学上对“五服九宗”的定义,通常把“九族”和“五服”等同起来。下面例举如下:

“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古代社会,以父宗为重。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,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,通常称为本宗九族。”

也就是说,往上自身至高祖,包括自身在内,为五代(五辈),不包括自身就是四代;往下自身到玄孙,包自身在内,为五代(五辈),不包括自身也是四代,上四代和下四代,再加自身一代,共九代,即本宗九族。按这种划分办法,九族即五服,五服即九族。

这种“五服”的划分法,也是引起民间争议和质疑比较多的一种划分法。

民间有的地方认为,“五服”是从自身上溯五代而言,“五服”中的“五”就是证明,“五服”不等于“九族”,“五服”是一个小范围,“九族”是一个大的范围。既然“五服”和“九族”是一样的,只说其中之一就是了,“九族五服”之说不是多此一举吗?

再说,“五服”来源于丧服的五种丧服,五种丧服本来说是对上五代而言,而且“五服”之说是随不同世系变动。比如,父亲的“五服”与自己的“五服”是不太相同的,自己的“五服”与“五服”又不太相同。

由此,这种认为高祖父﹑曾祖父﹑祖父﹑父亲﹑自身五代为“五服”的地方。这种“五服”的划分法,被民间称之为“简化的五服”。

民间也有地方认为,“五服”就应该包括自身的五代人,即“上五服”,也包括自身以下的王代人,即“下五服”。对自身而言,不管是往上溯,还是往下走,都在自身的“五服”之内,因此,“五服”实际上就是“本宗九族”。这种“五服”的划分法,被民间称之为“本宗九族五服正服”,也称为“复式五服”。

这两种对“五服”的划分,不有对错之分,只不过是因为人们的理解不同而已,还有地方在传统习惯使用上不同而已,也就是说,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而已。

图片

5、俗语“亲不过五服”如何理解呢?

我国农村有一句俗语:“亲不过五服”,有的地方又说成是“五服之内为亲”,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。我们现在如何理解这句俗语呢?

这句俗语,在农村普遍的推算方法,从自身往上推五代,也就是高祖开始,同出一个高祖的人,都是血缘关系非常近的亲人,或者说家里人、自家人。这也是农村民众常说的,五代之内的都是亲人。从高祖算起,到自己同辈之人,正好是第五代人,农村民众称这种关系为“五服之内”。

有的地方“五服”之内的兄弟,通常以堂兄弟相称,“五服”之外的兄弟就只能称族兄弟了。比如,与高祖为同胞弟的堂高祖,在父辈一代中是“五服之内”,堂高祖的后代的第五代,与自己不是“五服”之后的兄弟了,而是“五服”之后的族兄弟。在农村,从传统观念,堂兄弟要比族兄弟亲近,从血缘关系来说,“五服”之内的堂兄弟,自然比“五服”之外的要亲近。

“五服之后”,在农村又叫“出服”。“出服”的说法原来也是指血缘关系超过五代的人,不再有族中的长辈服丧的义务了,也就是穿丧服和按照礼规守丧的义务,也称为“出五服”。这就是在“当大事”之中,“五服”之内和“五服”之外的区别。后来,在农村,“出服”不再有服丧之意,而是指血缘关系超过五代的人。

真到现在的农村,一般“五服”内的长辈去世,晚辈都要戴孝。哪家有婚、丧、嫁、娶、生日、做寿、建房、进新屋等事,包括“五服”内的外嫁女,五服之内的人都要参加。而“五服”之外的可以参加,也可以不参加,一般是平时关系比较密切的才参加。

过去农村,父宗这边的婚、丧、嫁、娶、生日、做寿、建房、进新屋等事,“五服”之内一般是全家参加,也就是全家都前往吃饭或帮忙,而“五服”之外则只派代表参加。

过去农村,“亲不过五服”诸多细节方面。比如,腊月杀年猪,要请人吃杀猪饭,主要是请“五服”之内参加,而春节拜年时,先从“五服”之内的长辈,再到“五服”之外的长辈家,这叫“先里后外”。诸如此类,不再赘言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